索引号: | 14252954/2021-00079 | 信息分类: | 农业、林业、水利/农业、畜牧业、渔业 / 通知 |
发布机构: | 市农业农村局 | 发文日期: | 2021-11-16 |
文号: | 连农〔2021〕164号 | 主题词: | |
信息名称: | 关于印发《关于加快紫菜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》的通知 | ||
内容概览: | |||
时效: | 有效 |
灌云县、赣榆区农业农村局、自然资源和规划局、市场监督管理局,连云区林业和海洋局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连云、徐圩新区分局,连云区、徐圩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,灌云、赣榆、连云生态环境局,徐圩新区社会事业局、环境保护局:
为充分发挥紫菜碳汇功能,保护海洋生态环境,引导紫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,结合我市实际情况,编制《关于加快紫菜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》,现印发给你们,请认真组织实施。
附件:关于加快紫菜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
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 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 连云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连云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
2021年11月16日
附件
关于加快紫菜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
紫菜产业不仅是我市重要的富民产业,还是重要的蓝色“碳汇”产业,能够有效吸收海水中的氮、磷等元素,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。为充分发挥紫菜碳汇功能,保护海洋生态环境,引导紫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,现结合我市实际情况,提出如下意见。
一、指导思想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以促进渔民增收为目标,坚持生态优先,科学合理布局全市紫菜育苗、养殖、加工和市场流通,保护海洋环境,合理调控紫菜养殖规模,大力实施品牌战略,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,进一步做大、做强、做优紫菜产业,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。
二、基本原则
(一)坚持高质量发展。推进绿色兴渔、质量兴渔,形成高效率、高效益、高碳汇、低投入、低消耗、低排放的发展模式,全面推动紫菜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(二)坚持生态化发展。科学研究养殖容量,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品种结构,推广紫菜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,既保障紫菜产品安全,又保持优美的水域生态环境,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紫菜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。
(三)坚持规范化发展。优化紫菜养殖空间规划及布局,强化禁养区、限养区、养殖区管理,严格海域使用证和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,加强依法监管,坚决清退非法养殖,维护紫菜养殖渔民合法权益。
三、发展目标
到2025年,全市紫菜养殖规模控制在2016年水平,逐步退出近岸滩涂养殖,进一步向深水域转移,加工企业逐步向各类园区集中,紫菜行业产值达到60亿元;基本建成一个养殖规模稳定、加工流通兴旺、产业链完善的紫菜产业体系。
四、主要任务
(一)科学优化紫菜产业布局。对紫菜育苗、养殖、加工企业状况开展全面排查、梳理和归类,精准形成紫菜产业情况“一张图”、“一张表”;对养殖海区环境因子、理化因子等进行跟踪调查,开展海州湾海域养殖容纳量研究;坚持陆海统筹,引导紫菜育苗、养殖、加工、流通产业科学布局,合理规划紫菜养殖空间,实行网格化容量管理,严格海域使用证和水域滩涂养殖证发放,稳定和控制紫菜养殖规模,引导紫菜养殖向深水转移;探索建立紫菜养殖企业准入制度,进一步规范和促进紫菜健康持续发展。
(二)强化健康养殖技术支撑。推进紫菜苗种选育、改良、更新,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,提升优质、高效苗种生产水平。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,系统开展贝藻间-轮养、病害防治、养殖机械与设施、防浒新材料、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,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,开展紫菜养殖防藻新材料和养殖新工艺等生态养殖试点和推广,建立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体系,搭建服务平台,加大翻板等全浮流养殖、冷藏网推广力度,提升紫菜健康养殖水平和机械化程度,为促进紫菜产业绿色发展提供基础。
(三)开展养殖环境保护和整治。调减紫菜高密度养殖,逐步引导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将养殖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;严格投入品管理,杜绝化肥、工业废酸等违禁投入品用于紫菜养殖;加强养殖废弃物管理,推进浮球、插杆、网帘等养殖生产废弃物集中处置和资源化利用;加强对筏架插杆的规范管理,限期收回紫菜养殖网帘和废弃插杆等,推广插杆喷码或刷写标签等方法,对紫菜养殖插杆实施标签化管理,严禁废弃插杆丢弃入海行为;开展紫菜养殖区环境跟踪监测,定期检测海水水质。
(四)推进全产业链融合和延伸。加强柘汪、青口、高公岛等紫菜产业园区建设,打造集研发、育苗、加工、交易和办公于一体的现代紫菜产业园区,力争到2025年全市70%左右的规模加工企业能够入驻各类园区,逐步实现紫菜一次加工集中供热、紫菜加工废水达标排放、紫菜加工企业片区化管理;提升紫菜加工工艺,着力发展精深加工,推动产业向二次加工和深加工延伸;提升和繁荣传统紫菜流通市场,做强做优流通新业态,大力发展紫菜产品电商业务;推进紫菜特色小镇建设,培育紫菜文化、休闲旅游产业,进一步延长紫菜产业链。
(五)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。建立统一质量标准,推进紫菜标准体系建设,严格依标生产,开展“建标、对标、达标”创建工作,逐步形成从养殖、加工、出口的紫菜全程质量控制体系,并与国际上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接轨;提高紫菜入场交易率,逐步减少和防止场外交易,实现场内产品质量全程可监控;强化产地监管职责,推进产品质量安全“一品一码”追溯体系建设,落实生产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;加大产地质量安全监督抽查,扩大监测品种和数量,完善检打联动,严厉查处超标案件,就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。
(六)实施紫菜品牌发展战略。积极申报国家级农产品(紫菜)优势区,集中打造“中国紫菜之都”区域公共背书品牌,推进全市统一的紫菜品牌体系建设,加大品牌宣传力度,举办全国或者国际性紫菜展览展示活动,提升连云港紫菜整体影响力和知名度;积极加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、绿色和有机产品创建和认定工作,为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提供基础条件;把紫菜产业纳入对外开放合作示范项目,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,提升我市紫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及影响力,让连云港紫菜连天下。
(七)加强紫菜养殖专项执法。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,加强养殖区、限养区和禁养区的养殖管理,对取得海域使用证的海域按照应发尽发原则,规范有序开展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。开展海上紫菜养殖卫星遥感监测,细化工作措施,加大海上执法和巡查管理力度,依法有序做好禁养区内养殖行为退出工作;对非法养殖用海、违规养殖、违禁投入品使用、污染环境等行为开展专项整治,建立相应违规记录档案,作为核发海域使用证、养殖证参考的信用记录,引导紫菜产业规范有序发展。
五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,提高对紫菜产业健康发展重要性的认识。各沿海县(区)要按照政府牵头、有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要求,积极落实主体责任,制定具体方案,分解落实目标任务,推动工作有序开展。
(二)加强资金扶持。各沿海县区要优先将紫菜产业发展纳入各类项目和资金扶持范围,制定紫菜产业专项补助政策,支持废弃物回收、新材料、新工艺研发、推广以及环保设施的改造升级,扶持一批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、有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的紫菜龙头企业。
(三)加强督查考核。各沿海县区要将紫菜产业健康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、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内容,细化实施方案,明确时间节点,落实责任分工。工作进展情况要建立督查通报机制,定期考核评价,实现长效化管理。